河南城市
微信小程序

百度小程序

微信公众平台

洛阳新里程医院河南肠胃镜|河南看胃病|河南无痛肠胃镜检查|河南胃镜肠镜|河南消化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6689995
糜烂性胃炎

消化科医生提醒:这种“糜烂性胃炎”,是癌前病变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2-02-22 人气:9797

“糜烂性胃炎”是胃镜报告中最常见的诊断之一,我们常常看到“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萎缩性胃炎伴胃窦局部糜烂”等等。

很多朋友看到“糜烂”二字,就吓得不轻,以为是胃烂掉了。其实不然。有的糜烂很轻微,有的却是癌前疾病,有癌变倾向。

我们常说的糜烂性胃炎,其实包括两大类: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大多因为酒精、药物、化学物质的突然损伤胃粘膜,造成红肿、充血、甚至出血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并不常见。比如大量饮酒、误食某些化学药物等等。

慢性糜烂性胃炎,大多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巨大精神、压力刺激、引起的胃粘膜慢性损伤、炎症表现,多在内镜下表现为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出血等为主。通常我们认为大约地可以分为两种:

1、一种就是胃镜报告中常见的“糜烂性胃炎”:

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糜烂性胃炎,就是粘膜充血红肿,粘膜层有点损伤而已,或者会有极微量的出血。

我们的胃粗略说,從里向外有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一般来说,糜烂性胃炎仅仅是损伤了最表面的粘膜层,尚未到达肌层,所以很好修复,也没有癌变风险。轻微的甚至不需要治疗,只需要改善生活习惯即可恢复。

陈旧性出血点、粘膜水肿

2、还有一种,叫做痘疹样胃炎,或者疣状胃炎,是癌前病变

顾名思义,就是胃壁长出像痘疹一样的隆起,顶端糜烂,所以也叫胃窦隆起型糜烂性胃炎、疣状胃炎。

它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上图:胃窦可见多发章鱼吸盘样隆起,伴中央糜烂


以下是三例胃窦隆起性糜烂——疣状胃炎:(图片源于网路)


【图一】

胃窦可见粘膜隆起,表面欠光滑,顶部凹陷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中度不典型增生。

【图二】

胃窦可见粘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图三】

胃窦可见多发粘膜隆起,顶部伴糜烂。病理回报:轻度萎缩,轻度不典型增生。

内镜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 ,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

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与胃癌鉴别要点是:多发且糜烂界限不清

报道检出率为1.22--3.3%,疣状胃炎发病机理及病因目前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一、病因



到目前为止,疣状胃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胃粘膜局部免疫炎症有关,而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

由于胃粘膜反复炎症刺激下,胃粘膜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反复进行,引起胃粘膜纤维组织增生隆起,表面又糜烂,从而形成了疣状胃特有的表现。由于反复损伤修复,细胞容易突变,因而疣状胃炎容易癌变。

1、幽门螺杆菌感染

疣状胃炎患者89%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2、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为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andret等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明显高于其他胃炎和正常胃粘膜。

3、高酸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且溃疡合并疣状胃炎者,溃疡难愈合、易复发。认为疣状胃炎与高胃酸有关。

二、病理




肉眼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

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

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上图:可见表皮的再生性改变和幽门腺增生,未见异型上皮细胞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这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粘膜肌层常明显增厚并隆起,结构紊乱。

三、临床症状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有内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四、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四联疗法”治疗2周。

随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抑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抑酸剂,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症状不重者也可使用H2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胃粘膜保护剂,如尿囊素铝片、替普瑞酮、麦滋林、瑞巴派特等。

有上腹胀闷、嗳气者,加用胃动力药,如莫沙比利、依托比利等。

1、未成熟型:

隆起基地部逐渐高起,隆起较低。病变易消失,一般不超过3个月。

这种类型的,建议用粘膜保护剂,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

2、成熟型:

建议在胃镜下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如果有不典型增生或是肠上皮化生。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内镜下切除病灶,以防止癌变。

五、与胃癌的关系

有关研究显示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应该作为癌前病变看待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有内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多年,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少数患者无症状。主要症状为上腹疼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其次是上腹胀闷、嗳气、反酸、恶心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有三分之一病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以少量出为多见。

有学者观察了82例疣状胃炎,随访1~5年,4例发生癌变,占4.88%。癌变时间为1~3年,平均21月,均发生在原发病灶上。

临床上有必要对疣状胃炎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预防癌变。


六、预防

1.放松心情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及时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本病非常重要。

3.慎用药物

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类药、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胃炎活动期。

4.适当的运动

5.戒烟、戒酒

6.改善饮食习惯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细嚼慢咽,三餐按时定量、多摄取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