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特点是在没有特定和独特的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但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
作为“情绪的晴雨表”,肠胃问题与情绪息息相关。肠易激综合征除了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的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肠外症状,如头痛、腰背痛、心悸、尿频、尿痛、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等。
患者往往辗转奔波在多个科室就诊,在医学上被称为“逛医”,非常苦恼。
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我国普通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总体患病率为1.4%-1.5%,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各年龄段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18-59 岁的中青年更为常见。
对于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来说,虽然存在肠道症状,但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常常不重视。只有25%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到医院就诊。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肠易激”?
肠易激综合征根据大便情况可分为便秘型(一型、二型)、腹泻型(五型到七型)、混合型(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和不定型,医生一般根据下图情况及大便频次判断您属于哪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高危因素需警惕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84%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的发生与饮食有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避免摄入以下食品:
避免产气食物
如豆类、洋葱、芹菜、胡萝卜、葡萄干、香蕉、杏子、咸脆饼干、酒精和咖啡因等;
避免摄入乳糖
比如乳制品;
低FODMAP饮食
FODMAP是:发酵类+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五类成分的首字母缩写。
如:小麦、洋葱、韭菜、大蒜、豌豆、开心果、腰果、豆类、扁豆苹果、梨、芒果、樱桃、西瓜、李子、蘑菇等。
2、肠道感染
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都可引起肠黏膜肥大细胞或其他免疫炎症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研究表明,有肠道感染史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比无肠道感染史的患者高4倍。因此,清洁饮食尤为重要。
3、精神心理因素
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不稳定压力大,长期睡眠差;
人际关系差,童年或既往有创伤经历:如童年时在身体或性方面有受虐史,神经过敏。
有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
当出现下列症状时您就需要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包括完善胃肠镜检查等:
发病年龄>40岁
- 直肠出血或黑便
- 夜间腹泻
- 进行性腹痛
-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
- 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如缺铁性贫血、C-反应蛋白升高或粪钙卫蛋白/粪乳铁蛋白升高)
- 直肠出血或黑便
- 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癌家族史
如何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式,除了药物以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达到一个自我改善的过程。
调整饮食结构
规律饮食,多吃粗面粉或高纤维面粉、面包,以及富含麸质的谷物或糙米等高纤维的食物,对改善症状有帮助。对于便秘型 IBS 患者食用亚麻籽、燕麦可以改善便秘、腹部不适。
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每周3-5次高负荷的体格锻炼或每周3-5次20-60min的身体锻炼(跑步、有氧运动和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改善整体胃肠道症状、负面情绪和焦虑等。
药物治疗
解痉剂、止泻剂、 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益生菌、中医药、神经递质调节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等。
心理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认知偏差和异常行为模式。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有挫败感、被孤立感和对医疗现状不满意,以及抑郁、焦虑表现等心理问题。因此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可有效疏导不良情绪和调整不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