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问我,慢性胃炎会不会演变成胃癌?
答:会!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几乎所有的重大疾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一步步进展而来的,胃癌也不例外。
所以说,对于慢性胃炎一定要引起重视。
胃炎不控制,当心变成胃癌
近段时间网络上广泛流行这样的观点:慢性浅表性胃炎,不是病,不需要治疗。
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俗话说“十胃九病”,确实,研究发现: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胃部疾病,在胃镜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
如果胃镜检查报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患者又无明显不适,但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仍需根除治疗;而其他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但仍需注意胃部保养,以防病情加重。
如果胃镜检查报告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示轻度慢性炎症,但患者有明显上腹不适者,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处理。
胃镜检查虽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活检病理示中、重度慢性炎症者则需要适当治疗。
只要治疗得当、注意饮食调节,胃炎是可以控制的。
胃癌的发展过程
大部分胃癌起源于肠化生黏膜,称为“肠型胃癌”,这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类型。
根据Correa教授提出的“肠型”胃癌发生模式,胃癌的演进过程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
有50%的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人会演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40%的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人会演化为肠化生,而8%的患有肠化生的患者会演化为异型增生,而异型增生不加控制则有可能会演化为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为目前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一项针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进行的为期9年的连续内镜随访研究发现: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癌变率为2.27%,重度异型增生患癌变率25.0%中度介于两者之间,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趋势有以下特点:
1.年轻化
近5年,19岁到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遗传因素外,饮食不规律、睡眠严重不足、工作压力大,都是造成年轻人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2.男性患胃癌的比率远高于女性,大约是2:1。
3.早期胃癌诊断率低
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足10%(目前估计已经达到20%-30%,没有权威统计数字),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5%。
4.生存率低
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报告表明,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27.4%。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胃炎及时踩刹车,有效阻断胃癌的发生
1.胃镜应该年年做
早期胃癌大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恶心、食欲减退、黑便等症。这些症状间断存在,时轻时重,没有特异性,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易被患者勿视。胃癌如果不通过胃镜检查,难以早期发现,唯一办法是实行胃镜筛查。
日本和韩国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和韩国开展了全国性的以胃镜为基础的“强制性”筛查,即国家规定40岁以上人群每年必须做胃镜筛查,否则患上胃癌国家不予报销,保险公司相应降低报销费率。
当前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的比例达70%和55%,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62.1%和65.3%。
因此,不管你是身体健康还是已经有胃部不适,40以上的人群,胃镜检查应年年做。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国际卫生组织认为幽门螺杆菌是Ⅰ类致癌原,90%的非贲门部胃癌与之相关。据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39%的胃癌发病率;在黏膜发生萎缩之前根除,几乎可100%预防肠型胃癌。而在胃黏膜萎缩发生之后再根除,胃癌的发生率下降就不明显了。
因此,建议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认为最佳根除年龄在18岁~40岁,在胃黏膜萎缩发生之前予以根除可最大获益。碳14呼气试验也是临床检测最常用的办法。
但即使你已经是萎缩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部分可逆转病情或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60%左右。而且幽门螺杆菌经口传染,呈家庭聚集现象。
所以胃病总不好的人,一定要用碳14尿素呼气试检测查幽门螺杆菌,看看是否需要杀菌!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家庭人员,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查幽门螺杆菌,予以及时根除。
3. 改变饮食习惯
最容易患胃癌的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熏烤食品
吸烟、饮酒
少吃蔬菜、水果
不吃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品
不喝牛奶,食用不新鲜食品
久储霉变的食物
暴饮暴食,
喜欢吃太干、太硬、过烫的食物,
进食过快,三餐不定时
以上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成为胃癌发生的诱因。想要预防胃癌必须改变这些饮食习惯!平时要注意养胃,不仅胃病患者要养胃,健康人也要注意胃部保养。
要养胃说来也简单:
进食松软易消化食物,三餐规律、定时定量,吃八分饱,饮食要淡口味、少辣、低盐、低糖,进温热食物、忌烫、忌冷,忌烟忌酒忌浓茶,忌刺激性大的食物、忌过分粗糙食物,心情开朗,少压力。
4.吃大量新鲜果蔬
通过摄食大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C,已被多个国家写入癌症预防的膳食指南中。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区的居民膳食中普遍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阻断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亚硝基化合物合成,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5.控制体重也能防胃癌
控制体重,不仅对预防心脑血管病上有益,还对预防癌症,特别是胃癌有益。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患上胃食管反流的人越来越多,胃的近端反反复复被反流上来的胃酸刺激,患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6. 重视胃癌家族史
对于癌症来说,遗传因素就是众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环,这就是遗传易感性。一代、两代、三代内有无胃癌或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如有,更要早期筛查,比前代癌症患者提早10年做胃镜筛查。
符合以下高危因素者建议行胃镜检查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Hp 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出现这些信号,往往不再是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往往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一旦出现如下症状,要引起高度警惕,立即进行包括胃镜在内的相关检查:
1.明显消瘦、贫血
但凡是超过四十岁的患有慢性胃病的人,在短期内出现了食欲骤减、不喜欢甚至讨厌肉类食物、呕吐隔宿食或者暗红色的食物、营养不好、疲劳困乏、全身无力、明显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而且吃以前的药物,效果不好,要引起警惕!
2.持续嗳气、打嗝、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吃药无效
表现为食后饱胀感并主动限制饮食,常常伴有反复嗳气。
3.黑便
有些食物会出现黑便,比如动物内脏、血液;有些药物也会,比如铋剂、铁制剂等;
如果无原因出现黑便,比如柏油样、果酱样等,你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这往往是消化道出血或者肿瘤的征兆。
4.腹部包块
癌瘤长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上腹部可以摸到有包块、质硬、表面粗糙不光滑;
包块会迅速地增大,按压疼痛感明显;
5.疼痛性质的改变
规律性疼痛是溃疡病的特点之一。
胃溃疡是饱餐痛,疼痛在吃完饭后的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出现;
十二指肠溃疡则是空腹痛,在吃完饭之后的三到四个小时出现的,会持续到吃下一顿,得食缓解或消失;个别病人还有可能会出现后半夜疼痛;
胃溃疡如果发生在胃幽门部,疼痛的节律性与十二指肠溃疡近似;
万一疼痛的性质、节律性有所改变,疼痛突然加重或减轻,吃平时的抗溃疡药物无效,要首先想到恶变!!!
总之,预防胃癌要记住:
健康生活,防患未然;定期筛查,积极治疗。
不要等到有症状再“急来抱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