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糜烂是什么意思,是胃“烂”了吗?”
上述对话是不少患者在确诊胃病后的疑惑,其实,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的一种病理性变化,在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状态下,都可能出现胃黏膜糜烂,通常包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伴糜烂。
当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作息、物理刺激、情绪、环境气候、药物等致病因素攻击胃黏膜,严重的会造成胃黏膜急性损伤,导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当致病因素持续存在,则容易发展为慢性胃炎伴糜烂。
糜烂性胃炎的“糜烂”仅仅是胃黏膜表面的炎症,局限于胃黏膜的浅损伤,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胃壁分为四层,由内向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就程度而言,轻于溃疡(溃疡穿透黏膜肌层),但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的话,病程过长就容易引起胃溃疡。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通常起病较急,临床症状多为上腹部的隐痛或剧痛,伴恶心等症状;少数患者由于原发病症状较重,表现为呕血和(或)柏油样便,出血常为间歇性,部分病人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较重,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慢性胃炎伴糜烂:通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通常便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呕血和(或)黑便。
通常糜烂性胃炎只是胃黏膜表面的一种损伤,而胃黏膜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能够很快修复,预后较好,因此,多数情况下糜烂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概率非常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以下情况: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倘若患者的胃黏膜糜烂也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并且没有及时地根除幽门螺杆菌,那么糜烂性胃炎发展成胃癌的概率会提高。
2是否确诊糜烂性胃炎
早期胃癌可能在胃镜下没有明显特征,且病灶小,易被忽略,再加上部分早期胃癌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胃黏膜糜烂,因此,如果没有进一步进行检查,例如胃黏膜活检,可能会遗漏这些早期癌症的表现,错过预防的时机。
一般治疗:
清淡饮食,不吃高盐的、腌制的,以及过于粗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减轻精神压力,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戒烟酒和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
虽然糜烂性胃炎与癌变无直接关系,但依然是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发展成溃疡、出血,导致更严重的胃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