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早,“江苏新闻”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诱发胃癌”的相关话题视频。
视频一经发出瞬间引爆全网,短短两小时内,此话题热度更是从微博热搜第三冲至第一名,足见大家对幽门螺杆菌问题的重视。
然而,面对如此盛况,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借机提问:
热门话题
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诱发胃癌?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传染的?
得了幽门螺杆菌真的会得胃癌吗?
……
面对众说纷纭的网友,今日“医小博”就给借此给大家全面解答一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元凶之一。幽门螺杆菌本质上是一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质”。更有数据显示,每年幽门螺杆菌导致的癌症例数约81万,其中42%发生在我国。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哪些变化?
正常胃黏膜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化生
↓
异性增生
↓
胃癌
专家建议:患者一旦患上幽门螺杆菌后应积极干预治疗,防止幽门螺杆菌在胃部“横行”,造成胃部疾病甚至胃癌。
哪些人群建议做幽门螺杆菌检查?
1、消化不良初诊者(病史不长,年龄小于45岁并无胃病报警症状)、复诊者;
2、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明显异常的各型慢性胃炎、胃MALT淋巴瘤、胃癌等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
3、预防胃癌和有胃癌家族史者;
4、拒绝胃镜检查者;
5、长期服用NSAID类药物者;
6、其它与幽门螺杆菌有关的疾病:酒糟鼻、寻麻疹、肝病、口臭、胆石症、肝硬化、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小儿发育不良、偏头痛、冠心病等。
幽门螺杆菌常见的传染方式有哪些?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粪便里。
传播途径
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水杯
胃-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
粪-口传播:随大便排出
传播形式
进食了被感染的水或食物、
聚餐传播、接吻传播、母婴传播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1、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
2、会引起慢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病程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可能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患者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特点?
儿童HP感染与成人HP感染有所不同。
1.儿童HP感染者发生严重疾病的几率很低,大部分感染HP后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有腹部不适,如恶心、呕吐、返酸等消化道症状。
2.儿童HP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后,再感染率较低。
3.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大约10%左右,而成人HP感染,不经治疗,不可能自发清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会得胃溃疡吗?
并非一定会得溃疡病。
但大多数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存在Hp感染,因此认为Hp感染是引发溃疡病的主要原因。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癌吗?
虽然Hp感染率那么高,但在感染人群中真正能患上胃癌的也就1%左右,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
胃癌的发生除了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还有免疫力弱、遗传因素、长期精神压抑、喜欢吃腌制食品、抽烟嗜酒等,与幽门螺杆菌协同作案,最终招来胃癌。
这7类人最好及时根治!
1、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人;
3、患有胃癌、胃癌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4、MALT淋巴瘤患者;
5、计划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人;
6、患有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人;
7、其他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胃息肉、Menetrier病)。
养成好习惯,远离幽门螺杆菌
1、饭前便后洗手:洗手应着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缝隙,不要给幽门螺杆菌机会。
2、食物要经过高温:幽门螺杆菌有个弱点,就是不耐热,水要烧开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饮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烟,不喝酒饮食,营养均衡,细嚼慢咽。
4、建议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应选择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对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给孩子口对口喂食。
6、牙具定期换:建议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缓解口腔炎症,牙刷三个月换一次。